企業文化做的是道的工作(即做正確的事情),之后通過術把事情做正確。
道的概念,是大思想家老子提出的。他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另,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也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金句。由此可見: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孝有孝之道,君臣有君臣之道,待客有待客之道,育人有育人之道,行醫有行醫之道,經商有經商之道,治國有治國之道,外交有外交之道……
怎么理解道呢?我想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道路,對,這是它最初的涵義,有行走、運行,方向之意,后引申出了秩序、規律、法則等涵義。從道這個漢字的組成結構來看,由首和走之旁組成。其中首是有頭,腦袋;領導的人,帶頭的;第一,最高;最先,最早之意。走之呢?有腿腳之意。如果通俗一點兒說:道就是由頭和腳組成,頭代表思想,腳代表行為。放在公司語境下,可引申為:價值觀和行為。
價值觀和行為是企業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把員工在企業工作當中思考、行動背后的個體價值觀,通過教化的模式,統一成企業價值觀,進而達到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和統一目標的作用。那么我們要明晰什么是“企業文化一把手工程”時,必須先厘清兩個問題:企業文化來自何方、企業文化去往何處,前者指的是企業文化的萌發、生長與升華,后者指的是企業文化的傳播、踐行與固化。
首先,我們來探尋企業價值觀來自哪里,大概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是歷史悠久的國企,比如中石油、江銅集團等,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與共和國同頻共振,一起成長起來的企業,這類企業的價值觀基本上從其誕生的那一刻就確定了,比如中石油的“我為祖國獻石油”、江銅集團的“以振興民族銅工業為己任”,這類企業最典型的特征,是其價值觀與企業的管理者沒有太大的關系——即便換了無數屆的領導班子,其核心價值導向依舊沒有變化也難以因某個人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第二是改革開放后新興的國企,成立時間沒那么長,有的幾年,有的十幾年,其價值觀大部分會由成立初衷、首任一把手、行業特征等共同決定,隨著領導的更換,其價值觀部分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比較大。
第三是民營企業(或者國有身份民營化運作的企業),這類企業與國外企業比較接軌,如華為、萬科、格力、騰訊、阿里、百度等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都會打上鮮明的創始人(或真正將企業做起來的領路人)的烙印,這就是典型的我們常說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家文化”。
說了企業文化的來源,接下來我們再說說企業文化去往何處——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企業文化落地過程。企業文化落地之所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是因為企業是在不斷生存發展的,二是企業所處的內外環境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企業核心價值觀落地過程——與經營管理的結合也會呈現動態螺旋上升的特征。而我們說的企業文化是“一把手工程”,指的就是企業文化建設過程——無論是企業剛開始系統地提煉其文化體系還是對原有文化體系進行煥新,無論是企業文化的宣貫傳播還是制度固化,無論是企業文化的監督考核還是企業文化的激勵獎懲等,都屬于這個過程。
所以,我們說的企業文化是一把手工程,是指的企業文化宣貫落地的過程中,必須是企業當前的“一把手”親自抓的過程,且點燃火種的一定是核心的“一把手”團隊。所以,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企業文化是“一把手工程”,其“一把手”不僅僅指一個人,這是狹義的理解。每個團隊都有頭兒,都可以稱之為“一把手”,如集團一把手、公司一把手、部門一把手、事業部一把手、區域一把手、辦事處一把手、班級一把手、小組一把手等等,就算一個人,也是模塊的一把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把手工程”。
“一把手工程”是編織一張網,搭建一個良好的文化班子。如果思維定式,局限地認為董事長才是“一把手”,那企業文化慢慢就可能變成一個人或一個部門的事情。我們需打開邊界,做廣義的文化認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企業的一分子,與企業之間是“事業共同體”的關系,要像奧運火炬手一樣做個“文化火炬手”,讓公司的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作為企業家,最重要的是話語權和思想權,得有能力把企業文化真正上升到“一把手工程”,這是高度。同時,拓展到一把手應該達到的“廣度”即“層層一把手”負責制,讓文化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文化理念是虛的,但文化落地是實的。在企業文化這個長期、系統的工程當中,我們需要一群人、一條心、一個信念地做下去,把“一把手式的企業文化架構”搭建起來,它一定會給企業帶來一批文化人才,留下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形成無形資產。
相關稿件